於敏。一個絕密28年的名字,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。
  東方巨響
  1967年6月17日8時,羅布泊沙漠腹地。
  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!
  巨大的成功背後,是難以想象的艱辛——— 全國僅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,95%的時間算原子彈,5%留給氫彈設計。“百日會戰”令人永難忘懷。
  1965年,於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(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)。9月,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。“100多個日日夜夜,於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,然後做密集的報告,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,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,形成了從原理、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。”參與“會戰”的蔡少輝研究員說。
  於敏全憑滿腔忠誠的熱血拼搏、鏖戰,和許許多多有名、無名的“核衛士”一道,實現了“氫彈突破和武器化”,挺立起新中國不屈的脊梁。
  絕密使命
  核武器,國之重器。當時國際上真正意義的戰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氫彈。
  1961年1月12日,正當於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,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,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。“我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,轉行!”於敏說。
  從那一天起,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,直到1988年解密。連妻子孫玉芹都說:“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。”
 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,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。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。
  一次核試驗前的討論會上,壓力、緊張充斥整個屋子。這時,只聽到———“臣受命之日,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……臣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……”於敏和陳能寬兩位科學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將諸葛亮《出師表》背誦到底。
  那一刻,在座所有人無不以淚洗面,所有人真切體會到個人奮鬥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。
  突破氫彈後,於敏帶領團隊乘勝又乾成幾件事——— 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、中子彈技術,為我國核武器發展戰略和國防高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。
  風高範遠
  德才兼備者,望眾。
  錢三強說:“於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。”
  大家爭論時,鄧稼先說:“我相信老於的。”
  《中國軍事百科全書--核武器分冊》載:於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。
  於敏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,從小讀書愛問為什麼。對新知,探究其所以然。進入北大理學院後,他的成績名列榜首。導師張宗遂說:沒見過物理像於敏這麼好的。
  1951年,於敏在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。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,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。
  清晰的概念、嚴密的邏輯、透過現象抓本質的功底、善抓“牛鼻子”的見解,深入淺出的表達……於敏的學術報告很“火”,頭一天就有人占座位。
  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:“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”。
  1999年被國家授予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,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。
  他婉拒“氫彈之父”的稱謂。他說,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,是在黨中央、國務院、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,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。
  於敏扶攜後俊有口皆碑。
 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請教他一個基礎理論問題,不僅得到當面解答,第二天還收到幾大頁紙,詳詳細細寫著推導過程。
  “人們親切地稱他‘老於’。作為後輩,我們竭力沿著前輩們留下的震撼心靈的足跡,繼續前行。”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李華說。
  人,總有憾事。
  老於說,虧欠妻兒很多;妻走了,他想補償,來不及了。
  (新華社記者餘曉潔)
  (原標題:28年隱姓埋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k74tkzbf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